当前位置: 首页 > 中医药 > 中药专业 > 中草药汇编 > 中药大典 > 动物类 > 蟾酥
编号:237817
蟾蜍蜍开发大全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3年1月6日 浙江省海宁市和田龙药用生物研究所
蟾酥品
蟾酥品
中华瑰宝 - 蟾衣/蟾蜍
中华瑰宝 - 蟾衣
成长中的蟾蜍
成长中的蟾蜍
成长中的蟾蜍
成长中的蟾蜍

     一、 蟾蜍的民间传说

    有一个古老的传说:很久以前,皇母娘娘开蟠桃会,邀请了各路神仙。蟾蜍仙也在这被邀请之列。蟾蜍仙在皇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鹅仙女,被其美丽所倾倒,大动凡心。遭鹅仙呵斥并告至皇母娘娘处。皇母娘娘大怒,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。罚其下界为蟾蜍(癞蛤蟆),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。皇母又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,失去了一件宝物,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,方可重列仙班,并命雷神监督,这就是"癞蛤蟆想吃天鹅肉"的来历。

    月精盆乃月中桂花树下一块宝石,吸取了九千年月亮精华,采了九千年的桂花仙露,修世一只解百毒的宝盆,内分七七四十九层。每年端午时即躲藏起来,过了午时方再出现。蟾蜍仙糊里糊涂到了凡界,不知何年才能重列仙班,一时灰心丧气。雷神是蟾蜍仙的好友。告诉蟾蜍,遇虫吃虫,保护庄稼,每年吃满七七四万九千只活虫,就可将月精盆第一层脱下,并马上吃掉,吃满四十九层,就可功得圆满,重回仙界。脱皮时雷神会来助功,雷声阵阵,金光照满每个角落。蟾蜍得到天声天光,就将那月精盆壳脱下吃掉。蟾蜍脱下之壳。《本草纲目》上称之为"蟾宝"、"月魄"。1994年,我所将蟾蜍脱下之壳,命名为"蟾衣"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二、蟾蜍的种类与分布、形态。

    蟾蜍科(Bufondae)

    蟾蜍科有13属约300种左右,除蟾蜍属外,主要分布东南亚,少数分布于非洲、南美。我国产2属12种及亚种。

    我国主要分布以下三种蟾蜍品种:

    大蟾蜍华西亚种 Bufo bufo andrewsi Schmidt

    别名 黄蛤 ,有跗褶,成体瘰粒较上而稀疏;腹面及体侧一般有土红色斑纹;蝌蚪唇齿式Ⅱ/Ⅲ,尾鳍黑色,尾末端圆。

    1、 大蟾蜍中华亚种 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

    别名 癞蛤蟆、瘌蛤疱 、瘌刺;无跗褶,成体瘰粒多而密;腹面及体侧一般无土红色斑纹;蝌蚪唇齿式Ⅰ:1-1/Ⅲ,体黑色,尾鳍色浅,尾末端较尖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2、 黑眶蟾蜍 Bufo melanostictns

    别名 癞刺;头部沿上眼眶等部位有黑色骨质棱。头部无上述黑色骨质棱。

    三、蟾蜍中成药品

    《药性论》:"端午日取眉脂,以朱砂、麝香为丸如麻子大,治小孩子疳瘦,空心服一丸;如脑疳,奶汁调,滴鼻中,甚妙。"

    《日华子本草》:"同牛酥或吴茱萸苗汁调,摩腰眼阴囊,治腰肾冷,并助阳气,又疗虫牙。"

    《本草纲目》:"疗发背疔疮,一切恶肿。"

    《本草求真》:"蟾酥味辛气温有毒,能拔一切风火热毒之邪,使之外出……盖辛主散,温主行,使

    邪尽从汗发,不留内人,而热自可以除矣。"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《本草便读》:"蟾酥善开窍辟恶搜邪,惟诸闭证救急方中用之以开其闭。然服食总宜谨慎,试以少许置皮肤,顿时起泡蚀烂,其性可知。研末时鼻闻之,即嚏不止,故取嚏药中用之。此药止可外用,散痈疽,消疔毒,杀虫疮,却有功效耳。"

    四、蟾蜍的生态养殖

    产卵:蟾蜍在全国自南而北,每年自2月至4月均是产卵期,每只成蛙每次产卵4000-8000尾,一般产卵于20-40厘米深的浅水区,附于水草上。蝌蚪孵化不需人工,任其自然。孵化率达90%以上。蝌蚪主要喂米糠、豆浆等,一般以吃水中水生虫卵即可生长。

    长成幼蛙后,如饲养区域,密度太高,须将多余幼蛙向野外放养,饲养一定密度即可。

    饲料:黄粉虫、蚯蚓、蝇蛆,各种活体昆虫,均是蟾蜍喜食的好饲料,可采用人工孵化、培植或用灯光诱捕,满足蟾蜍日常所需,我所建有适宜全国发展的大型生态生物链养殖模式,供参照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疾病预防:蟾蜍生命力极强,是中华五毒之一,有很强抗病能力,一般若无外伤,蟾蜍基本上不会生病,人工养殖密度高,须定期用0.02%的孔雀石绿、漂白粉、高锰酸钾溶液对池水进行定期消毒,发现有个别感染病体,因及时将其挑出,放入野外,可自愈。

    天敌:蟾蜍最大的天敌是黄鼠狼。人工饲养区域,须用鼠药或用夹子捕杀。

    效益分析:一般每亩可投放蟾蜍1000斤,约1000-4000只,平均1平方1.5-6只。具体视饲料及生态环境情况而定。一般越稀越好。当地收购价0.8-1.5元/斤,需投资800-1500元。可趁夜晚及雨过天晴天气自行捕捉,成本更低。

    每亩需尼龙网、木桩、黑光灯5盏等固定设施,共需投资300元。具备以上条件,即可开展养殖。每亩每年可取衣取酥各1-3kg,产值1-2万多元。确是,全国有蟾蜍资源地区发展好项目。

    五、蟾酥的采集和加工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蟾酥之名,源于〈本草衍义〉,是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耳后腺分泌的白色浆液,经采集加工干燥而成。其民间别称较多,有蟾蜍眉脂、蛤蟆眉酥、蛤蟆浆等。

    由于多种成药使用蟾酥,近年价格已高达每公斤2000多元。虽然资源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,但目前仅江苏、浙江、山东等少数地区有采收习惯。为了扩大新产区,普及采收技术,现将蟾酥浆液的采集与加工简要介绍如下 ,供作参考。

    1. 采集季节:采集蟾酥的季节,应根据气温和蟾蜍活动情况而定,一般在每年5-8月间采集。6-7月是采集高峰期。因这期间蟾蜍饱食终日,耳后腺的浆液最足,采集的鲜浆最多,质量最好,加工的蟾酥品质也最佳。

    2. 采集工具:采集蟾酥一般都在野外进行,外出采集时,随身须携带下列工具:

    特制金属夹钳:必须是铜制品或铝制品,不能用铁制品。因接触铁器发生化学反应,会影响鲜浆质量甚至失去药用价值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盛放浆液的器皿:只能用广口的陶瓷制品或玻璃制品,也不能用铁制品,加盖防其他杂质污染。

    盛放蟾蜍的竹篓:外出采集时,凡遇到蟾蜍活动较多的地方,最好是先把捕捉到的蟾蜍装入随身带的竹篓内,待全部或大部分捉到后,把竹篓放清水里洗后,刮一只放一只。捉入竹篓的蟾蜍,存放时间不能过长。

    3. 捕捉蟾蜍:捕捉蟾蜍的时间地点有"五个为主",即雷阵雨后为主,田边堤旁为主,屋后沟边为主,沼泽草丛为主和早晚间为主。

    4. 刮浆方法:将捕捉到的蟾蜍清洗后,先用左手抓住蟾蜍的后腹部,背向上,露出耳后腺,右手用特制金属夹钳分别先后对准耳后腺,适度用力将浆液挤进夹钳内,再用竹片把浆液刮入准备好的器皿中。刮浆中注意以裂口出浆为度,不能过重。刮过浆液的蟾蜍,必须投放旱地,以防浸水后感染死亡。最好放入草丛处,既可隐蔽,同时又利于觅食。

    5. 加工注意事项:首先把特制的铜丝筛或尼龙筛框架放在平面桌上,在底部放一块面玻璃或陶瓷盆,然后将当日采集的鲜浆每次约用10-20克倒入铜丝筛或尼龙筛上,接着用压浆适度用力,在筛面上往返压浆液,一直压到筛面全部是杂质才停止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6. 加工片酥,按其长、宽、厚的标准,先用竹片均匀地涂在玻璃上或圆形盆内,然后 移到通风洁净处阴干或在阳光下晒至七成干后,轻轻地完整取下。取下后放在干燥的白纱布上继续晒干,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放在60℃的烘箱内干燥。加工团酥时,则把六、七成干的蟾酥从玻璃上取下,按要求捏成团后继续晒干,或将滤过的纯浆直接放入特制的陶瓷盘上晒干或烘干后取下。倘若纯浆倒入特制的棋子状模型中晒干或烘干的,即成棋子酥。还有三点注意事项:

    (一)是防止浆液溅入眼睛。刮完浆,双手即用肥皂水洗净。若溅入眼中,立即用具有特效的紫草汁点或清水洗眼睛,可消毒退肿。

    (二)是防止浆液中杂质太多。浆液中的杂质主要是泥沙、血、皮肉。杂质应控制在2-3%。

    (三)是采集到的浆液与加工间隔时间越短越好。在气温较高的情况下,一般不超过6小时。存放鲜浆的时间过长,浆液就会逐渐溢水、发酵、变质,甚至失去药用价值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六、干蟾体的加工

    将200克以上的活蟾蜍,剖腹,取内脏及血迹后,整体晒干为干蟾体,剥下的皮,为蟾蜍皮。

    蟾蜍皮,性味辛、凉、微毒。功能:清热解毒,利水消胀。适用于痈疽肿毒、疳积腹胀等症,近人亦有用治喘咳痰及肿瘤者。

    现医院通常将干蟾体、蟾蜍皮用方配药。外用可剥取蟾皮以外皮着肉贴患处。(摘自《中药学》第271页)

    干蟾衣

    [来源]本品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ufo

    melanostictus Schncider的干燥皮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炮制]干蟾皮,取原药材,除去杂质及灰屑,切去头爪,切成小块或片,洗净,干燥。

    制干蟾皮,取砂子置锅内,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干蟾皮块,拌炒至焦黄发泡时,取出筛去砂子,放凉。

    [成品性状]干蟾皮,为不规则块状或片状。表面灰绿色或绿棕色,内面淡黄色。气微腥。

    制干蟾皮,形同干蟾皮块或片,表面焦黄色,内面淡黄色,有泡状突起,可见麻点花纹。质轻而脆。

    [性味与归经]辛,凉;有毒。归肝、脾、肺经。

    [功能与主治]破结,行水,解毒杀虫,定痛。用于疔疮发背,阴疽,瘰疬,水肿恶疮,小儿疳积。

    [用法与用量]1-3g

    [处方应付]写蟾皮、干蟾皮均付制干蟾皮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[注意事项]有毒,慎用。

    [贮藏]置阴凉干燥处,防蛀。

    注:炒后可去毒,增强其消积作用。在乙肝组方时,加上青龙蛇药。

    七、蟾衣的自然采集方法

    蟾蜍脱衣,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,蟾蜍从小到大,每年需脱几次衣,每脱一次,就长大一点,蟾蜍脱衣现象,一般在凌晨,边脱边吃,脱完吃光,几百年以来,一直如此。

    在浙北平原,当地农户大量养蚕,在夏天深夜起来,给蚕喂桑叶时,偶尔会在屋前屋后的场地,发现蟾蜍脱衣现象,民间也时常有人收集到一二张蟾衣,一般视为宝物,轻易不大向人展示,若有人得了绝症,才会使用。故在江浙一带,蟾衣一向被视为一味神秘药物,物以稀为贵。

    1994年,我所在下属蛇场内大量投放蟾蜍,用于治疗蛇口腔炎疾病,晚上巡视时,偶尔发现了蟾蜍脱衣这一奇怪现象,马上将蟾衣取出,保存起来,后来,又在晚上每天取到二三张,起先,我们不太清楚该药的用处,向周围的乙肝、腹水、肿瘤患者赠送,随着来讨衣的人员增多,我们意识到蟾衣的疗效肯定很好,于是我们决心开发蟾衣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蟾蜍自然脱衣法,很简单,不用学习,只要将蟾蜍集中于室内,在每晚12点至次日凌晨,在一旁守候,发现脱衣,将其收集即可。

    由于这种采集技术,技术含量低,需在晚上守候,故推广价值不大,但若是患者取少量的衣,自采自用,还是可以应用的。

    由于蟾蜍每年仅春、夏、秋三季脱衣三次,且脱衣时间集中,每个季节仅10天左右周期即全部脱完,靠自然采集法,不可能收集到大量的蟾衣。

    东北地区,由于气温低,每年仅能脱衣二次,现有些不负责任、自己都不生产蟾衣的个人在大肆宣传,每7天脱衣一次,一年一只蟾蜍可脱几十张蟾衣,纯属天大笑话,因为稍为懂一点生理学的人都知道,一张蟾衣的成形需2个月,7天脱一张衣是绝对不可能的,是违反科学的生理规则的。此种宣传,让内行人笑掉大牙。故开发蟾衣,须因地制宜,并实事求是,无资源或气候干燥、气温较低地区不宜盲目听信不良宣传发展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八、蟾衣的药物脱衣采集法

    我所多年来,历经无数次试验,终于用多味人都可食用、无毒、天然中药材配制成蟾蜍脱衣液,将该脱衣液,往经识别脱衣成熟的蟾蜍身上一喷,蟾蜍马上脱衣,且具有产量高(每人每天可将200斤蟾蜍脱衣,自然脱衣每人每天仅十几张)、整衣率(给蟾蜍喷了脱衣液,能使蟾蜍白天成批脱衣,且整衣率可达95%以上。)可直接食用(蟾蜍均生活于肮脏的水域,身上寄生的大肠杆菌等各种寄生虫卵、细菌达几十种。未经脱毒处理,采集的蟾衣,不能直接食用,否则,会出现服用蟾衣治好了肝病,但同时却感染了另外的疾病的现象,用我所技术,可以将蟾衣经过脱毒,具可直接食用等优点)。我所以上技术均已向中国专利局申请了发明专利。(详见受理证书)。

    目前,社会上有"用药物脱下的衣有毒"的个人说法,此种说法,是有些不学无术之辈,一是对药物脱衣配方的不了解,二是个人恶意中伤的行为。但,科学权威部门的鉴测,科学的事实,任何个人是无法否定的。事实胜于雄辩。我所用药物脱下的衣经省级权威鉴定:无毒,可安全食用(详见检测报告)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九、成功典范

    辽宁省 学员:刘国锋,看到当地蟾蜍多如牛毛,个体最大的达1斤多重,便萌发了开发蟾蜍的念头,从《市场信息报》上看到我处信息,99年4月来学习技术,回家后,用网围了二亩荒滩,自己捉了蟾蜍3000多只,圈养。5月份,经4-5次试验,便熟练掌握了全部技巧,一下子采集蟾衣0.9kg,不到二个月收入几千元。

    新疆学员,程斌,是我所众多乙肝患者学员中的一员,当地是乙肝暴发区,多年来,花费十多万元医药费,仍不见效果,2000年4月,从《光彩》杂志获悉,我所发明脱蟾衣技术,并了解到蟾衣对乙肝有特效后,抱着治愈顽症的信念来所学习,为了确保学成的技术,能在当地蟾蜍身上运用,他特地带了20多只当地蟾蜍来我所鉴别,确定品种对路后,学习了脱衣技术,回去后,经多次试验,终于成功(注:因各地区环境、水质、气温不同,须经多次试验)现在他每天食用脱下鲜蟾衣,已很快控制了病情,而且不用购药,每年省了药费几千元,并向当地病友出售鲜蟾衣,收入1万多元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云南学员,许志东,是个特种养殖迷,多年来养过许多特种动物,均由于种种原因,而失败,并已负债1万多元。但仍不断寻找投资少、风险小、稳当的脱贫项目。为了寻找可靠项目,他委托朋友从互联网寻找信息,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,他从网上了解到我所的网站,对我所的蟾蜍脱衣项目产生了兴趣,从网上对我所进行一番网上考察(为了稳妥起见),并同时收集了山东、江苏、武汉等地的传授脱衣技术的场家进行了联系。为了学习真正的技术,他分别赴武汉、山东、江苏的传授单位进行了考察,一考察,他发现,许多单位广告讲得与现实严重不符,有的仅一间装璜考究的办公室,大多是炒卖技术的信息单位,自己根本不生产,更无实力收购。当他到我所参观了55亩生态基地,并仔细验证了我所的四项专利申请书、野生动物经营许可证、执照后,又看了科委等颁发的"共青实验基地"、"青年效益带头人"、"五好经营户"等市级荣誉牌匾后,肯定了我所的实力,便学习了技术。

    学习好技术后,按我所的指点,他回家在自家的3.5亩水田四周用尼龙网围好,建起了一道防逃设施,与家人一起摸黑在田野捕捉了几千只蟾蜍,放入田间养殖,并种稻子为其提供遮阴场所,在田间又安装了几盏黑光灯,诱虫养蟾。然后向市科委申报了"蟾蜍养殖、取衣、刮酥"科研项目,在当地树起"稻田养蟾"种养新模式。由于他这一项目在当地是冷门,很受当地科委重视,当年项目列入了科委项目,并向他无偿提供了1万元科研经费。
, http://www.100md.com
    得到了科委的支持,他的劲头更足,当他采集到了1.5kg多蟾衣后,原来急于出售换回投资的他,想到了为当地肝病患者造福的念头,于是,他在养殖场树起了"提供天然蟾衣,欢迎乙肝、肝腹水、肿瘤病人服用"的推广广告,为了让更多人受益,他向病人以"30元/张的价格提供,先付一半,服了有效再付清"的办法,一下子销掉了400多张,现在,吃了蟾衣有效的患者已成为他的固定客户,而且一传十,十传百,现在他的蟾衣已呈供不应求的势头,不仅为自己扬名增收,而且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好药,为病人减轻了病苦。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。

    以上学员,是我所从多学员的典型例子,总之,只要您付出努力,总会有成功的硕果,相信,我们的这项科技成果,将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,如果您认为适合您处发展,欢迎您随时来所考察学习。

    十、干、鲜蟾衣的脱毒及保存

    刚脱下的鲜蟾衣,有粘液。是患者直接服用的最佳产品,经消毒后(注:具体脱毒方法,培训时传授)直接食用,疗效最佳。剩余的部分,可置于保鲜盒内,置于冰箱内保鲜贮藏,需要时,每天服务。一般二年内不会变质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若不食用,可将蟾衣脱毒后,制作成整衣,夹入书内,置于通风,阴暗处保存。

    十一、蟾衣产品市场行情

    我国蟾衣开发始于1994年,前期由于开发产量少,在市场每张售价高达100-200元,随着采集技术的日益完善。蟾衣的价格已逐渐定格为正常的价格,已被更多的患者接受。由于更多的患者能服用。需求量也日益剧增。(注:目前有单位宣传论张收购,不可靠,因蟾衣因其体重从0.2-1斤都有,产下的蟾衣在0.1-1克,论张收购相差悬殊,可能是一种拒收圈套)。

    现国内蟾衣收购价在8000元/kg左右,零售价在3-5万/kg左右;干蟾体每kg二十元左右;蟾酥收购价在1200元/kg,零售价1600-3000元/kg。

    我所是国内唯一一家有能力现金收购的单位,由于蟾衣是一味纯天然的中药材,通过大量的宣传,已被越来越多的单位个人认识。随着蟾衣开发的日益深入,相信蟾衣将更多的进入国内、国外市场。
, 百拇医药
    特别注意,由于蟾衣、蟾酥、干蟾体属于国家二类有毒动物药材,一般单位企业不能收购、出售,所以,开发蟾产品目前,必须先与有实力的收购单位签订具有法律效果的收购合同后,才能开展工作,以免损失。

    学习技术前,请一定要往有规模、实力、自己在大量生产的单位,切勿贪便宜,到信息贩子手中学到无用技术。

    , http://www.100md.com